阅读下面的材料,按要求写作。(60分) 近年来,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,从早期的"环境保护"到如今的"生命共同体"理念,人与自然的关系被重新定义。在云南,亚洲象北迁引发全民关注,人们不再仅仅考虑如何"管理"野生动物,而是思考如何与它们和谐共存;在长江,十年禁渔政策让江豚重现,生态修复不再局限于水质改善,而是关注整个生物链的恢复。这些变化引发了社会讨论:有人认为,人类仍是自然的主宰,环境保护最终是为了自身利益;也有人提出,真正的文明进步,是承认万物平等,构建生命共同体。 请结合材料,围绕"从环境管理到生命共同体"这一主题,写一篇文章,表达你的思考。 要求: 1. 自拟标题,自选角度; 2. 观点明确,论证充分; 3. 联系现实,体现思辨; 4. 不少于800字。 ---命题思路解析: 1. 紧扣国家战略:呼应"美丽中国"建设和生态文明发展理念。 2. 现实案例支撑:云南象群北迁、长江江豚回归等热点事件,增强材料时代感。 3. 激发辩证思考:对比"人类中心主义"和"生命共同体"两种不同价值观。 4. 价值观引导: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发展观。 ---参考立意方向: 1. 从征服到共生:文明姿态的转变 - 早期环保是"治理",现代生态观是"共处"(如象群北迁时的"让路"政策)。 - 引用梭罗《瓦尔登湖》:"世界的奥秘不在如何征服自然,而在如何理解它。" 2. 长江江豚的微笑:生命共同体的最佳注脚 - 禁渔政策不仅恢复鱼群,更让江豚回归,体现生态系统的整体性。 - 可对比工业革命时期的"人类中心主义"与当代"生态伦理"。 3. 从"绿水青山"到"万物有灵" -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"天人合一"思想如何与现代生态观结合。 - 案例:云南哈尼梯田,既是农业系统,也是完整的生态循环。 4. 科技能否修复断裂的生命网络? - 讨论基因技术、生态工程的作用与局限(如濒危物种人工繁殖的伦理问题)。 - 提出真正的修复不仅是技术问题,更是价值观问题。 ---适合引用的金句: - 恩格斯警示:"人类对自然的每一次征服,都会遭到自然的报复。" - 生物学家威尔逊:"每个物种的灭绝,都是烧掉一座图书馆。" - 中国古语:"万物并育而不相害,道并行而不相悖。" (此题既考查学生的生态认知水平,也检验其辩证思维与人文关怀,符合新课标"社会责任"素养要求。)
图片
=====
范文 1.《从象群北迁看文明姿态的嬗变》云南象群悠闲穿过村庄的镜头,与无人机监测下村民自觉退让的身影,构成当代中国最动人的生态寓言。这组画面超越了单纯的环境保护,折射出文明姿态的深刻嬗变——从工业文明时期"征服自然"的傲慢,到生态文明时代"礼让生灵"的谦逊。亚洲象的迁徙路线,正在为人类绘制新的道德地图。传统环保思维往往陷入人类中心主义的窠臼。二十世纪治理黄河时,我们修建堤坝约束水流;而今面对象群北上,我们选择拆除围栏让出通道。这种转变印证了生态哲学家奈斯的洞见:"真正的生态智慧在于承认所有生命都有存在的权利。"长江十年禁渔的成效更生动说明:当我们停止以"管理者"自居,江豚便用它们的微笑回报这份尊重。数据显示,禁渔后长江鱼类资源恢复达153%,印证了老子"无为而无不为"的古老智慧。生命共同体理念正在重塑发展伦理。哈尼族人在哀牢山修建梯田时,不仅考虑水稻产量,更精心维护着"森林-村寨-梯田-水系"四位一体的生命网络。这种传统智慧与当代生态学惊人地吻合:每公顷梯田平均栖息着58种鸟类,形成真正的生命共同体。正如环境史学家克罗农所言:"理想的人居环境不是排除自然,而是与万物达成精妙的平衡。"站在象群踏出的小径旁,我们终于懂得:文明的标高,不在于能改造多少自然,而在于能保留多少对生命的谦卑。从环境管理到生命共同体的跨越,不仅是政策的调整,更是文明内核的进化。当云南农民为迷路小象送去甘蔗时,他们实践的不仅是生态保护,更是对万物有灵这一古老信念的现代诠释。范文 2.《江豚的微笑:生命共同体的最佳证言》在长江南京段拍摄到的江豚群影像中,那些跃出水面的弧线,正在改写人类与自然的契约。从"十年禁渔"政策到"生命共同体"理念,我们逐渐领悟:环境保护的最高境界不是将自然驯化为后花园,而是承认自己是生态网络中的普通节点。江豚嘴角那道仿佛永远上扬的曲线,正是对这种新伦理的最佳证言。工业文明的思维定式需要彻底反思。追溯伦敦泰晤士河的治理史会发现,十九世纪的人类满足于将污水"眼不见为净"地排向远方;而今天长江大保护强调的是"水系共同体",从青藏高原的雪水到东海之滨的湿地都被纳入整体考量。这种转变印证了生态学家利奥波德的土地伦理:"当某件事倾向于维护生命共同体的完整、稳定和美时,它就是正确的。"中国传统智慧提供了构建生命共同体的文化资源。都江堰工程历经两千年仍在发挥作用,正是因为李冰父子深谙"乘势利导,因时制宜"的生态智慧。今天在浙江钱江源国家公园,当地村民自发组织的"巡护队"既监测野生动物,也记录植物物候,用最质朴的方式实践着"万物并育"的古老训诫。数据显示,这种社区参与式保护使区域内生物多样性提升40%,证明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态学完全能够交融共生。当我们在长江岸边驻足,等待江豚下一次跃出水面时,或许能听见庄子"天地与我并生,万物与我为一"的回响。从环境管理到生命共同体的认知飞跃,标志着文明真正走向成熟——不再将自然视为需要征服的客体,而是值得敬畏的生命伙伴。在这个意义上,江豚的微笑不仅是生态改善的指标,更是人性觉醒的刻度。范文 3.《梯田里的生命辩证法》哈尼梯田层层叠叠的曲线,不仅勾勒出大地的指纹,更铭刻着生命共同体的完美范式。在这片被列入世界遗产的山水之间,一株水稻的成长联系着森林的云雾、寨心的祭祀与沟渠中的鱼群,演绎着"万物互联"的生态辩证法。这种穿越千年的农业智慧,正为当代生态治理提供珍贵启示。工业文明的环境治理存在致命盲点。回顾英国治理泰晤士河的历程,会发现其长期陷入"末端治理"的误区——直到1974年才意识到污染源控制的重要性。反观哈尼梯田,其"森林-村寨-梯田-水系"四位一体的结构,展现的是源头预防的生态智慧。人类学家斯特劳斯的观察在这里得到印证:"原始社会往往比我们更理解生态系统的整体性。"生命共同体理念需要制度创新的支撑。在浙江钱江源国家公园试点中,生态补偿机制让村民从"伐木者"转变为"护林员",GDP考核被GEP(生态系统生产总值)评估部分替代。这种制度设计促使当地生物多样性三年内提升35%,证明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可以同频共振。就像哈尼族的"沟长制"与现代河长制的奇妙呼应,传统智慧完全能为现代治理提供镜鉴。站在元阳梯田的观景台,看阳光在三千级镜面上跳动,每个波纹都倒映着生命共同体的真谛:人类既不是自然的暴君,也不是卑微的臣民,而是生态网络中的平等节点。从环境管理到生命共同体的认知跃迁,不仅需要科技的进步,更需要像哈尼人那样,将敬畏自然写入文明的基因。当都市人重新学会辨识稻穗抽穗的声音,我们与自然的和解才真正开始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佳禾资本-杠杆配资开户网-实盘10倍杠杆app下载-股票10倍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