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国家发展改革委、市场监管总局研究起草的《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修正草案(征求意见稿)》(以下简称“价格法修正草案”)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。公开征求意见时间为2025年7月24日至8月23日。这也是价格法自1998年实施以来的首次修订。
据了解,本次修正草案共10条,增设了多条与“反内卷”相关的款项内容,完善了关于低价倾销、哄抬价格、价格串通、价格歧视等不正当价格行为的规定。此外,还新增了数字经济监管条款,弥补制度空白,对算法定价以及大数据杀熟等新型问题进行相应调整。
反内卷、反恶性价格战可以说是近一段时期以来的产业政策关键词。特别是在广受关注的外卖大战一度甚至进入“零元甚至负四元”价格区间时,价格法的修订,不仅彰显了立法的与时俱进,同时也意味着监管对于市场失灵的反馈正在不断加快和提速。
其实早在7月18日,市场监管总局就约谈饿了么、美团、京东三家平台企业,要求相关平台企业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,严格落实主体责任,进一步规范促销行为,理性参与竞争。这也可见外卖市场正在成为低价内卷的重点领域。
在外卖大战陷入内卷僵局之时,在此前监管部门约谈的基础上,价格法的修订,更是进一步为监管打下了“有法可依”的基础。例如新增限制“平台为排挤竞争对手或独占市场,强制经营者低价倾销商品或服务”等行为。从这个角度来说,这场烧钱补贴大战,可能会迎来一个新的转折点。
自2025年初新一轮电商平台入局以来,外卖市场热度就直线上升。但在热闹之下,数十亿资金投入补贴却似乎并没有把市场引向良性竞争状态,相反,更多的餐饮商家反映,客单价被压至近乎成本线,甚至出现“奶茶免单”“几元套餐”等极端案例。
需要注意,外卖大战中平台投放的巨额补贴,不同于各地的普惠性消费券,而是一种目标明确的“逐利性补贴”。为了吸引更多消费者参与,平台在补贴资源分配上,会天然地向大型连锁品牌和重点餐饮商家倾斜。中小商家付出更多却获利最少,消费者的心理价格也会被改变,外卖大战过后一哄而散,补贴并不会如预期那样促消费。
说到底,短期的订单上涨都是泡沫,并非缘于真实的消费需求。最近,南城香、嘉禾一品等连锁餐饮品牌创始人纷纷发声,称外卖大战降低餐饮行业利润、挤占堂食生意却没有增量需求,增收不增利。据媒体统计,辽宁、福建、四川、湖北、大连、无锡等超过20个省市的餐饮行业协会等接连发布倡议,呼吁平台停止非理性补贴、取消低于成本价补贴活动。
值得注意的是,本次修订草案还明确将适用范围从“商品”扩展至“服务”领域,并且明确第三方(如平台)在定价规则中的责任,这将使得“平台请客、商家买单”的潜规则无处遁形,也适应当下平台经济和服务消费兴起的新形势。
事实上,针对价格内卷的恶性竞争乱象,价格法的修订并非孤军奋战,而是与反垄断法、反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协同发力,构筑起一个更全面的市场监管体系。
如果说后两者更多地聚焦于市场结构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,那么修订后的价格法则更专注于价格行为本身,使其成为一个更敏锐、更具操作性的“前哨”。这种多部法律的协同治理,意味着监管体系正在从“九龙治水”走向系统整合,形成覆盖市场准入、竞争行为、价格管理、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全链条监管体系。
当然,随着价格法的修订,企业也必须直面变化。对于市场主体而言,过去所依赖的通过烧钱换市场的“跑马圈地”模式已然行不通,企业必须将合规经营内化为发展的生命线,在法律的框架内探索健康的盈利模式,未来的竞争必须回归商业的本质——为用户、商户乃至整个社会创造真实、可持续的价值。
从更宏观的视角来看,价格法的修订是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深远布局。长期以来,“内卷式”竞争导致企业创新动力不足,资源错配问题突出。同样以外卖行业为例,平台间的补贴大战消耗了大量资本,而商家则被迫将资金用于“价格战”而非产品升级或服务优化。
而新法的实施,将倒逼企业从“拼补贴”转向“拼质量”,从“流量争夺”转向“价值创造”。
此外,新法对中小商家的保护也将释放市场活力。当商家不再被迫承担补贴成本,其定价权得以回归,从而为行业引入更多差异化竞争的可能性,最终推动整个产业生态向健康、可持续的方向发展。
而对于广大消费者和社会公众来说,我们或许也是时候走出对“超低价”的迷恋了。毕竟,任何偏离价值的价格都难以持久,一个健康的市场需要所有参与者共同参与维护,唯有如此,公平的价格秩序才能最大程度上惠及每一个人。(文/陈扬)
佳禾资本-杠杆配资开户网-实盘10倍杠杆app下载-股票10倍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