毛主席为我国顶尖985高校——武汉大学所题写的“四个字”,最初并不是专门为该校所作,而是来源于他为“外甥女”写信时使用的字形。正是这些字,成为了武汉大学的校名字形,至今传承下来。
毛主席曾为许多名校题写过校名,包括北京大学、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等。然而,这四个字的“武汉大学”,并非毛主席特意为武汉大学书写的,而是武汉大学从他写给“外甥女”的信封上摘取下来的。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?
1951年,毛主席在中南海收到了一封来自武汉大学学生陈文新的来信。打开信封,里面有两封信:一封是她代母亲毛秉琴向毛主席的问候,另一封则是她自己在武汉大学的学习情况。这些文字让毛主席的思绪瞬间回到了自己的学生时代。
展开剩余86%原来,陈文新的父亲陈昌是湖南浏阳人,他在1911年考入了湖南第一师范,之后认识了同年进入的毛主席。那时,他们除了上课外,最常做的事就是讨论世界局势、思考中国未来的变革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陈昌与毛主席因志同道合而关系日益亲密。1917年,毛主席曾去陈昌家中住过一段时间,二人一同走访农村,深入了解农民的生活,调研农民运动。
一段时间后,毛主席创办了“新民学会”,并开始广泛寻找志同道合之人。陈昌得知后,也积极参与其中,两人再次并肩作战,探讨布尔什维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。1918年6月,毛主席毕业,选择去湖南一师附小工作,而陈昌也回到该校任教。两人在工作中是好同事,在生活中更是好邻居,两家人同住在长沙天鹅塘的一个院落里,彼此相互帮助,关系融洽。
在那个艰难的年代,毛主席提议,几家人不如组成一个大家庭,共同生活,陈昌的妻子毛秉琴则负责做饭。由于毛主席和毛秉琴同姓,且毛主席比她小半岁,他便称她为“姐姐”。在这个大家庭中,毛主席与毛秉琴的三个女儿关系也变得如亲姐妹般亲密,陈文新等三姐妹也因此成了毛主席名义上的“外甥女”。
1920年冬天,毛主席和杨开慧的婚礼,由陈昌和毛秉琴夫妇主持。婚礼上,毛秉琴还拿出了自己结婚时的物件,为新婚夫妻装点新房。两家人其乐融融,婚礼气氛温馨而热烈。但在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,毛主席与陈昌都心怀大志,决心投身革命。1930年,陈昌作为中央特派员前往湘鄂西革命根据地,不幸被捕,最终英勇牺牲,年仅38岁。陈昌临刑前高呼:“革命一定成功!劳苦大众一定要解放!”
陈昌的牺牲给毛秉琴与她的三个孩子带来了沉重的打击。陈昌去世后,毛秉琴承担起了整个家庭的重担。因为那时的湖南习俗,女性无法下田干活,毛秉琴便靠给别人缝衣换取男劳力,来维持家计。三个孩子剪短了头发,女扮男装,只为能够下田劳动。尽管生活异常艰难,毛秉琴依然坚持将三个女儿送入学校,让她们接受教育。正是在这段艰难岁月中,陈文新有机会继续学业,最终考入武汉大学农学院。
三年后,陈文新迎来了春假,准备前往北京农科院实习。她回到家乡,与母亲和姐妹团聚。期间,毛秉琴提到陈昌与毛主席的往事,并叮嘱她回学校后写封信给“舅舅”毛主席。陈文新带着对过往岁月的回忆以及对新中国未来的期望,写下了那封信。
没想到,1951年5月初,毛主席便回信给她。在信中,毛主席表达了对陈文新和她母亲的问候,勉励她们努力学习,继承父亲的遗志,为新中国建设做贡献。毛主席的亲笔信件,引起了武汉大学全校师生的关注,尤其是信封上的“武汉大学”四个字,成为了大家争相研究的焦点。
信封上的字迹,纤细有力,极具书法魅力。“武”字挺拔有力,显示出“武”字的气魄;“汉”字流畅自然,尤其是左边的三点水,如同波浪般轻盈;“大”字活力十足,似奔跑的学生,带有动感;“学”字则简约而富有内涵,字形简练,寓意深刻。总之,这四个字的书法不仅有毛主席个人的独特风格,也融入了对学子的期望和激励。
因此,武汉大学决定将毛主席信封上的这四个字作为校名,拓印并设计成校徽等标识,沿用至今。这些字母如今依然作为激励全校师生的象征,激发着无数学子的奋斗精神。
不久后,陈文新受邀前往中南海,见到了毛主席。她激动得难以言表,眼眶泛红,声音颤抖。毛主席热情招呼她坐下,两人交谈了几个小时,毛主席赞扬陈文新的父亲陈昌,鼓励她继承父亲的精神,努力学习。临走时,毛主席还题字“努力学习”赠送给她。
这次会见激励了陈文新,成为她今后学习和工作的动力。陈文新在农学领域不断深耕,学术水平不断提升。1953年,她顺利毕业,加入了留苏预备班。毛主席得知后,专门将她召见到中南海,并与她亲切交谈,甚至为她讲解根瘤菌的知识。毛主席此举无疑是为了鼓励陈文新,更为了新中国农业的发展做出贡献。
几年来,陈文新先后两次受到毛主席的接见,并成为留苏学生的代表。1957年,毛主席访问苏联时,陈文新因学业优秀再度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。毛主席对她的学术成就和回国服务的决心表示欣慰。
1959年9月12日,毛主席再次亲自到武汉大学视察,并在行政楼前的操场上接见了武汉大学的师生。他亲切地对大家说:“青年人就要有志气!”这一天,操场被命名为“九一二操场”。
此后,陈文新回到北京,进入北京农业大学工作,专注于土壤微生物学和细菌分类学的研究。她为中国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根瘤菌资源库,并推动了细菌分类学的发展,成为我国这一领域的开创者。
2001年,陈文新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。她于2021年去世,享年95岁,留下了“前仆后继、鞠躬尽瘁”的奋斗精神。
2023年,武汉大学迎来130周年校庆,校友们汇聚一堂,共同回顾母校的辉煌历史,展望未来。武汉大学也收到了来自各界的捐赠和支持,同时,那枚独特的“毛体”校徽,依然激励着每一位学子,见证着这所学校悠久的历史与崇高的理想。
发布于:天津市佳禾资本-杠杆配资开户网-实盘10倍杠杆app下载-股票10倍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